在台灣東部花蓮縣豐田村的日式聚落中,五味屋不只是一間醒目的公益二手商店,它更是一個實踐「社區總體營造」和「非正式教育」的社會創新實驗場。由當地組織牛犁社區交流協會發起,五味屋巧妙地將閒置空間、二手資源、人力資源與社區關懷整合起來,創造出一個自給自足、影響深遠的偏鄉支持生態圈。
I. 創新模式:用「生意」創造「關係」與「能力」
五味屋的運作模式打破了傳統社福機構的援助框架,它並非單純地提供金錢或物資,而是設計了一個讓服務對象主動參與、學習獲取的機制。
1. 兒童青少年的「迷你實習場」
五味屋的核心價值是將孩子視為「小店員」,而非單純的受助者。他們從整理物資、標價到與顧客互動、結帳,親身學習商業流程與社會應對能力
2. 獨特的「換工」機制與經濟循環
五味屋的「換工」制度是其最廣為人知的特色。孩子們透過在店內的工作表現累積「工作點數」,這些點數可以兌換生活物資、文具、學費,甚至是參與戶外教學的機會。

II. 社會影響:從「個案服務」到「社區營造」
五味屋的影響力不僅限於受服務的兒童,更深植於整個豐田村的社區紋理。
1. 社區安全網與人力匯流
五味屋成為一個社區的資訊中介站和情感交流中心。在地居民、志工、大學生和外部訪客都在此處匯流,促成了跨代、跨領域的互助關係。
2. 影響力輻射與多元據點
五味屋成功的模式不僅複製到更多二手物主題商店(如「瘋衣舍」),更拓展到提供在地文化體驗與接待的「外婆的家」公益民宿,以及「豐田冊所」等,這些據點共同構成了「五味屋網絡」,形成更完整的服務鏈。
👑二手哲學的深層價值
五味屋證明了,偏鄉服務不一定需要依賴大規模、單向的外部捐助。透過一個看似簡單的「二手商店」作為載體,它可以成為教育、社福與社區發展的複合式平台。這裡的每一件二手物品,都承載了城市到鄉村的善意傳遞;而每一個在店裡工作的孩子,都在透過自己的努力,編織一個更有尊嚴、更有能力的未來。
(照片來源:五味屋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