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賜糧源】在花東縱谷實踐「共好」的農業社會實驗場


在花蓮縣富里鄉的羅山村,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之間的寬闊良田上,「天賜糧源」不僅是一個有機米品牌,更是由返鄉青年鍾雨恩所主導、致力於解決農業產銷失衡、推動地方創生的農業社會實驗基地。它代表了台灣新一代農人,不只追求豐收,更追求環境永續與社區「共好」的新型農業模式

 

♻️從產銷班到永續生活圈

天賜糧源的核心服務,是透過團體戰的方式,以企業化的思維經營富里地區的優質有機稻米產銷,並將經營觸角延伸至農業教育、休閒觀光與地方創生。

 

1. 農業轉型與團體戰精神

天賜糧源的前身是鍾雨恩的父親集結七位農民所組成的產銷班。自鍾雨恩於 2011 年返鄉接手後,將傳統農耕轉向有機栽種,並積極導入創新思維,解決農民長年面臨的產銷失衡困境。

  • 契作互利模式: 品牌與契作農友建立互利共享、共同運銷的經營模式,確保農友能夠無憂地專注於有機生產,由天賜糧源團隊負責品牌建立、市場通路和行銷。

  • 有機堅持: 堅持有機耕種,利用羅山瀑布的純淨水源灌溉,讓土地與生態得以生生不息,並以有機米產品作為主要服務核心。

 

2. 創新的「大米缸計畫」與社會責任

為徹底解決「先產後銷」帶來的風險,天賜糧源與合作夥伴發起了「大米缸計畫」。

  • 多贏模式: 透過企業預先認購良質有機米,用於捐贈給弱勢團體的創新模式。這項計畫成功地在生產前找到了穩定買家,保障了農民收入,同時提升了企業形象,並援助了社會弱勢,達成多贏的善循環

 

 

🌾地方創生與人才培育

天賜糧源的故事,是關於一位青年農人如何將個人對故鄉的情懷,轉化為集體行動的能量,為農村注入新生機。

 

1. 青年返鄉與「共好」思維

執行長鍾雨恩(獲第三屆百大青農肯定)在返鄉初期,便意識到單打獨鬥無法突破農業困境,必須創造「共好關係」。他的理念從單純的「賣米」延伸到「打造永續的農業生活圈」。

 

2. 「富里製造農村實驗基地」的誕生

為了將「共好」的經驗傳承與知識推廣,天賜糧源於 2020 年代初期開始執行地方創生計畫,成立了「富里製造農村實驗基地」。

  • 人才培育與教育: 實驗基地扮演了地方的倡議角色,致力於經驗傳承與人才培育,透過食農教育、農事體驗與料理課程,讓更多人認識在地農業的價值和農村生活的美好。

  • 文化與活動: 鍾雨恩同時也是當地知名的「穀稻秋聲音樂節」主辦人之一,透過將音樂節與金黃稻穗景觀結合,成功將「悲情的稻米」轉化為「歡樂、公益」的傳統產業形象,為富里帶來高度的媒體曝光與人潮。

 

 

🌳在羅山,看見農業的未來🌳

天賜糧源不只是一個有機米品牌,它是一個活生生的「農業、農村與農產」的精彩課程。透過執行長鍾雨恩的創新與堅持,天賜糧源成功地將富里地區的優質農產品,與企業社會責任、地方文化、人才培育緊密結合,為台灣的偏鄉農業指出了一條可持續、有活力、且充滿希望的發展道路。它證明了,農業不僅是生產,更是一種能夠創造善循環的生活方式。

 

(照片來源:自富里製造農村實驗基地 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