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人黃紋綺:從漁村第三代到海洋永續的跨界「摸魚長」
台灣四面環海,然而我們與海洋的關係,卻往往只停留在餐桌上那盤美味的海鮮。在花蓮七星潭的海岸邊,一間名為**「洄遊吧Fish Bar」的新創公司,正致力於改變這個現狀。他們不只是賣魚,更是一座串聯一級漁業、三級體驗與海洋知識**的社會企業,以「食魚教育」為核心,重新定義人與海的關係。
🌊 創立故事:愛海女孩的返鄉洄游
洄遊吧的故事,始於創辦人黃紋綺對故鄉海洋的深愛與使命感。
黃紋綺從小在台北長大,但因母親家族在花蓮七星潭經營定置漁場,使她每年寒暑假都會回到外公家,在海邊度過童年。這段經驗,讓她堅定地走向海洋,並於大學和研究所選擇就讀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
畢業後,黃紋綺看見台灣漁業資源日漸匱乏,海洋環境缺乏關注,這促使她決定將學術專業帶回實務。儘管面臨親人不捨、不解,甚至開玩笑說「要把腿打斷」的反對聲浪(因漁業在長輩眼中是辛苦的一級產業),她仍於2016年選擇回到花蓮七星潭,成立「洄遊吧Fish Bar」。
「我希望每個人能像魚一樣,洄游到台灣周邊海域,以遊玩的方式,重新認識海洋。」黃紋綺笑著解釋「洄遊吧」這個名字的由來,而她本人也常被親切地稱為「摸魚長」。

⚓ 服務核心:活動、產品、平台三隻腳
洄遊吧的商業模式成功跨越了一級、二級、三級產業,確立了「洄遊潮體驗」、「洄遊鮮撈」和「洄遊平台」這三大核心服務:
1. 洄遊潮體驗:五感認識大海
這是洄遊吧最具特色的服務,將生硬的海洋知識轉化為寓教於樂的深度遊程。

2. 洄遊鮮撈:餐桌上的永續選擇
洄遊吧堅持不販售「臺灣海鮮指南」紅燈水產品,專注於選擇相較友善環境的定置漁網或一支釣漁法所捕撈的當季野生海漁。他們透過資訊視覺化,將漁獲知識轉譯給消費者,讓買魚還可以識魚、懂魚,實踐「海洋永續從餐桌做起」的理念。
3. 洄遊平台:知識轉譯與產業串聯
除了線下的體驗與產品銷售,洄遊吧也致力於線上資訊視覺化,作為大眾、產業、學術單位的交流平台。他們透過長期蹲點累積的產地故事,與學術背景知識結合,為其他地方漁村團隊提供輔導與顧問諮詢,持續擴大食魚教育的影響力至全台。
🏆 創業哲學:先有獲利,才能永續
黃紋綺深信:「做對環境友善的事情,是否也能自給自足?」
這份理念使洄遊吧在初創期就確立了商業模式,證明了「不能只有熱情與理想」。他們成功將傳統漁業從一級產業串聯到三級服務,創造了新的商業價值,使在地漁業對自身工作產生尊重與驕傲,更願意成為永續海洋的推廣夥伴。
洄遊吧的故事,是對海島台灣社會發出的深切呼喚:「消費是一種選擇,用吃魚一起認識這片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