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蓮,一間經營近 12 年的咖啡館——「邦那比提」(Bona Pitti),早已是在地永續餐飲的標竿。然而,店主吳雅婷不滿足於僅僅供應無毒有機的餐桌。面對日益累積的廚餘山,她沒有選擇視而不見,而是將這份「甜蜜的負擔」視為下一場永續革命的起點。
店主的深度叩問——「我還能做點什麼?」
吳雅婷說:「餐廳已經營 12 年,每天閉著眼睛都能做的事,除了餐飲業賣餐飲外,我還能做點什麼?」
在政府積極推動低碳、永續政策的時代背景下,這個問題在她心中變得更為急迫。餐飲業的日常,伴隨著咖啡香與美食,卻也留下大量的廚餘。她深知,要成為真正的「綠色餐飲」,必須正視這份環境責任。
吳雅婷的目光從廚房的餐點,轉向了廚餘桶。她發想:如果能透過智慧化的廚餘機,將廢棄物減量、乾燥,讓廚餘渣不再是負擔,而是具有附加價值的產物呢?
這個念頭,讓邦那比提從一家咖啡館,搖身一變成為「低碳智慧化」的實踐者,並成功申請相關計畫,開啟了他們的循環創新之路。
廚餘變黃金——發明「花蓮香氛包」
廚餘除了傳統回填或回到農業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可能?
由於邦那比提始終堅持使用無毒有機食材,這讓吳雅婷有了更高遠的目標:將廚餘開發成「香氛包」
透過結合在地小農種植的天然香料,將有機廚餘渣乾燥後製成香氛包,邦那比提成功實現了「一石三鳥」的效益:
-
環境減負: 減少廢棄物,實踐循環再利用。
-
經濟加值: 將原本無價值的廚餘,改造後提升整體價值 3 至 5 倍。
-
在地共榮: 幫助地方小農及香料販售業者提高收入,形成善的循環。
從店面走向校園——推廣永續 SOP
這套從廚餘到香氛包的流程,不僅是邦那比提的獨家秘方,更是一種可以複製的永續模式。
吳雅婷不僅對外開放香氛包手作課程,讓參與者親身體驗「吃進去的東西,即使變成廚餘,都能透過循環變成家裡的香氛包產品」,進而減輕環境負擔。
她更將這份經驗帶進了校園。透過教學體驗,推廣產品理念,並著手建立 SOP 手冊。未來,她希望能將這些教具模組化,推廣給更多家庭及餐飲業者。她研發的智慧廚餘機,能產出含有豐富菌種的天然堆肥,這項技術也希望能幫助更多業者解決龐大的廚餘問題。
用「氣味」定義花蓮的未來願景
提到花蓮,許多人想到的可能只有觀光、餐飲業和名產。吳雅婷對此感到可惜,她認為花蓮缺乏真正能代表其精神的符號。
她的終極期許,是讓這小小的香氛包,能承載起更宏大的使命:
「未來期許自己,香氛包能代表 13 鄉鎮的特色變成伴手禮,那是很有成就開心的事。」
對她而言,能否賺錢倒是其次。如果能夠因為這個永續計畫創造更多經濟價值,進而聘請青年願意返鄉工作,這才是對花蓮最實質的幫助。
從一杯永續咖啡,到一個有故事的香氛包,邦那比提咖啡館不再只是提供餐飲的場所,它已然成為花蓮在地**「低碳智慧化」與「青年返鄉」**的理想孵化器。吳雅婷用她的十二年經驗與不斷叩問的精神,為所有餐飲業者樹立了一個新的典範:永續,不僅是理想,更是具備經濟效益的創新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