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土地長出的香氣
這裡的鳳梨故事可以追溯到 1950 年代,當時全台掀起鳳梨罐頭外銷的熱潮,富興村的農民紛紛改種鳳梨,日子過得紅火。後來市場轉變,罐頭需求減少,鳳梨產業一度走向低潮。然而,富興村做出了一個不同的選擇——從未改種新品種,而是堅持栽培台農 3 號土鳳梨。
這種老品種甜中帶酸,香氣濃郁,纖維豐富,不僅適合鮮食,更適合加工入餡、製成果乾或果醬。這份堅持,也成了富興社區的特色與驕傲。
農民的困境與「兜底」的承諾
土鳳梨雖美味,但保存期短得驚人,常常採收後來不及賣完就壞掉。對農民來說,「賣不完就等於白忙」。
酋長鳳梨負責人楊泰昌,從小看著父親楊清茂在鳳梨田裡辛勤耕作,也看著農民們面對賣不掉的無奈。於是,他決定成立鳳梨加工廠,扮演「兜底」的角色——農民賣不完的鳳梨,全由加工廠收購,趕在新鮮期內製成鳳梨果乾、鳳梨酥、鳳梨豆腐乳等產品。
「產品可以慢慢賣,但新鮮鳳梨只能趕快處理,」楊泰昌說。這種模式,不僅避免浪費,也穩定了農民的收入,讓大家重新敢種、敢賣。
精神指標的力量
楊清茂,被社區稱為「開拓者」與「精神支柱」。訪視時,他親自示範如何挑選好吃的土鳳梨——看果型、聞香氣、摸果皮。
他也娓娓道來土鳳梨的優勢與挑戰,並分享一個信念:「不浪費鳳梨的任何一處果肉。」正因為保存期短,才更要珍惜;正因為不好種,才更要用心。這種精神,也感染了社區的每一位農民。
從農田到餐桌的六級化實踐
社區曾與知名品牌「微熱山丘」合作契作,成為鳳梨酥原料產地,打開知名度。如今,酋長鳳梨更將加工廠與觀光體驗結合,推出採果、製作體驗、導覽與品嚐,吸引遊客走進社區。
走進社區的小火車
園區內最吸睛的,是一列迷你小火車。它載著遊客穿過生態區與小溪流,沿途由導覽員真人解說富興的故事,而不是播放事先錄好的音檔。
「外面的小火車很多,但只有真人解說,才能讓人感受到我們的心意。」楊清茂堅持這樣的互動,因為社區的故事,必須由社區的人親口說。
地方創生的核心——共好
酋長鳳梨的誕生,不只是為了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更是要建立一個地產地銷、友善土地、農民共好的系統。
在這裡,鳳梨不只是水果,它是一條維繫人心與土地的線。從農田到餐桌,從一顆果到一個品牌,富興社區用鳳梨種出了團結,也種出了地方創生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