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枝筆開始:一筆一木一世界的「松蘿野店」


在花東縱谷間,有一處被山林與時間溫柔包圍的地方,叫做鳳林。這裡不只是客家文化的聚落,也是一座適合靜下心來聽木頭說話的慢城。而「松蘿野店」,正靜靜地坐落於此。

走進松蘿,空氣中瀰漫著淡淡木香,桌上整齊地排列著各式手作木筆,每一枝筆都獨具紋理,彷彿有靈魂。這裡的主人,是手工木筆職人 葉佐蔚,也是一位堅持用雙手和木頭對話的創作者。

 

「劍先射出去,再來畫靶。」這句話,聽起來像是一種衝動,但在葉佐蔚身上,卻是一種務實的創業哲學。

因為父親的關係,他與太太搬回花蓮,開始思考:在這裡,我能做什麼?
沒有宏偉的計劃,也沒有完整的藍圖,他先買下了一台車床。不是為了立刻投入木工產業,而是想:「如果做木筆失敗,這機器還能用來做浮雕。」就是這樣一個「備案式」的開始,意外開啟了他與木筆的故事。

 

在參加了第一場市集後,沒想到立刻回本。「他當時就想,欸~這好像可以喔!」於是開始更專注地投入,一做,就做成了職業。

有一次參加市集,因木筆單價偏高,原本以為會乏人問津,結果卻吸引大量人潮,其中一位老先生更是一口氣買下十幾支筆,讓葉佐蔚真正意識到:「原來大家真的會願意為這些筆買單。」但隨之而來的,卻是強烈的焦慮——1週要出攤三天,剩下四天要趕工,從清晨六點忙到深夜十二點,沒日沒夜地生產,幾乎沒時間喘息。

 

隨著市集過熱、利潤逐漸下滑,葉佐蔚進行了第二次轉型。他走進大型展場,像是松菸、世貿等,他租下標準攤位,開啟與市場「正面對決」的模式。「展場很現實,是去輸贏的,但他覺得很刺激也很好玩。」營業額一場就能達到15-20萬,雖然高強度,但也滿足了他對挑戰的渴望。

然而,這樣的模式也難以持續太久。疫情來襲,他被迫收攤,重新思考下一步。也正是這個契機,他才真正落地——開啟了「DIY體驗」的第三次轉型。

最初,松蘿野店只設置六台體驗機,讓旅客來到花蓮鳳林可以親手製作屬於自己的木筆。沒想到體驗活動廣受迴響,小巴接著中巴的遊客一車一車來,機器從六台擴增到二十幾台,空間也正在慢慢擴建。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夠結合更多經費與支持,打造一個結合觀光、文化與教育的複合式木筆基地。

 

 

葉佐蔚不只是做筆的人。他用木頭說故事,也讓人用筆把故事寫下來。每一支筆,都帶著一段林木的過去,也承載著一份人與土地的緣分。

他不刻意迎合市場,不為量產妥協工藝,而是一步一腳印,走出屬於後山職人精神的創生之路。

「我不是商人,我只是在做我相信的事。筆,是媒介;而我想傳達的,是人與木頭之間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