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陳」,這個根植於花蓮美崙地區的社會創新品牌,由青年團隊「小羊社會創新工作室」所運營,旨在面對台灣獨特的大陳移民文化面臨的斷層危機。他們將歷史記憶視為珍貴的在地資產,透過一連串的文化轉譯與商品化策略,成功地為這段漂泊的歷史創建了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與社會模式。
集大陳的模式證明了,地方創生不只是美化空間,更是透過設計的力量,將族群文化轉化為有價值、有生命力的產品與體驗。
從「媽媽的味道」到「永續品牌」
集大陳的核心服務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飲食、習俗)進行現代化轉譯,解決了傳統文化傳承中普遍存在的「手藝失傳」與「市場斷層」兩大難題。
1. 飲食文化的標準化與品牌化
傳統大陳飲食如鰻魚乾、炒年糕、酒糟等,過去多依賴長輩手工、單點式的販售。集大陳介入後,將其流程標準化、導入食品安全管理,並進行精美包裝,成功打入更廣大的市場:
2. 「數位化」的地域文化走讀
集大陳團隊運用數位科技與創新敘事手法,開發出獨特的「大陳走讀」遊程。

青年返鄉的文化叩問
集大陳的創立故事,是關於青年趙孝嚴對家族歷史的責任感,以及對「家」的定義的探索。
1. 跨世代的對話與鏈結
創辦人趙孝嚴作為第四代,深知長輩是文化資產的最後守護者。他的創業過程,就是一場向長輩請益、學習,並將古老智慧轉譯為現代語言的跨世代對話。這不僅保護了手藝,更重要的是維繫了家族與社群的情感鏈結。
2. 社會創新的育成平台
集大陳所屬的「小羊社會創新工作室」,以其跨領域的青年團隊為基礎,持續孵化類似的社會專案。例如,其「老闆活下去」的知識分享平臺,專門為地方的中小企業和青年創業者提供資源,旨在強化地方的自我造血能力**,支持更多青年在花蓮留鄉、返鄉,共同參與地域的永續發展。
從島嶼到世界,文化的韌性證明
集大陳成功證明,即使是經歷過大遷徙、人口分散的少數族群文化,也能透過設計化、品牌化與數位化的社會創新模式,在當代社會中找到穩固的立足點。他們以花蓮美崙為基地,用美食與故事,重新編織了這段獨特的移民史,使之成為台灣多元文化中,最具韌性與生命力的光點。
(照片來源:取自 集大陳官方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