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花蓮新社,探尋香蕉絲工坊的原始光華
在台灣東海岸,花蓮縣豐濱鄉的新社部落,靜靜守護著一項瀕危而珍貴的原住民工藝:香蕉絲編織。這裡,是台灣唯一的香蕉絲工坊所在地,更是噶瑪蘭族(Kavalan)人藉由一縷縷堅韌蕉纖,重新織就民族記憶與文化韌性的聖殿。
從日常到信仰:香蕉絲的文化定位
對於噶瑪蘭族而言,香蕉並非僅是果腹之物,其植株的莖幹(葉鞘)內藏的纖維,是祖先智慧的結晶。這項工藝曾一度中斷,幾乎失傳。幸虧在數十年前,一群心懷使命的族人,從耆老模糊的記憶中,逐步復振了這項失而復得的絕技。
香蕉絲的製程極其繁複,體現了對原始材料的極致尊重與耐心。從香蕉植株在開花前被砍伐,到費力地刮絲、晾曬,再到將數百條細如髮絲的纖維分線、捻線成股,整個過程耗時且費工。這一連串手工的堅持,使得每一匹香蕉布都蘊含著難以複製的溫度與靈魂。
原始工藝的獨特性: 噶瑪蘭族的香蕉絲編織,是採用傳統的水平式地織機進行織作。織者席地而坐,運用身體的重量和節奏來控制經緯線的鬆緊。這種織法不僅是技術的展現,更是人與土地、人與工具合一的古老儀式。

嚴玉英藝師的堅持:織布即傳承
新社香蕉絲工坊能夠成為今日的文化燈塔,不得不提到以嚴玉英藝師為代表的噶瑪蘭族婦女。她們不僅是傳統技法的承繼者,更是創新材質與現代生活的連結者。
嚴藝師曾言,她們織布,不只是為了製作物品,更是為了讓子孫知道「我們是噶瑪蘭人」。當雙手在古老的地織機上來回穿梭時,織出的不僅是堅韌的纖維,更是族群歷史、遷徙與文化復振的敘事紋理。
當代轉譯:走向生活美學
面對現代社會的快速變遷,新社香蕉絲工坊並未固守於傳統服飾與工具的製作。他們深知,要讓文化永續,工藝必須融入當代生活。
工坊近年來積極嘗試與創新,將傳統的香蕉絲布與棉、麻、絲等材質巧妙結合,並輔以多樣的天然染色技法,賦予織物更豐富的色彩層次。

新社香蕉絲工坊的故事,是一堂關於「韌性」的文化課程。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文化價值,存在於與自然和時間緩慢對話的過程中。
未來,當我們手持一只香蕉絲編織的錢包或提袋時,我們拿起的,不只是一件物品,而是噶瑪蘭族人跨越歷史洪流、堅持文化主體的堅毅精神。一縷蕉纖,在新社工坊藝師的巧手下,正織出台灣最獨特、最動人的文化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