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雙手織出一條通往世界文化線的「那都蘭工作室」


在花蓮秀林鄉的山林之中,有一間藏著織布聲響與文化記憶的空間——那都蘭工作室。這裡不僅是織品製作的工坊,更是承載太魯閣族歷史與家族故事的生命現場。

工作室名稱「那都蘭」,來自主人胡秀蘭老師的族名,是父親為她取下的名字,亦成為她文化傳承旅程的起點。


一家三口共織傳承

胡老師從16歲開始學織布,至今已將數十年的經驗融入創作當中。她的布料不僅是工具,更像一篇篇太魯閣族的生活日誌,記錄著圖騰、故事與記憶。

這是一間少見的「全家總動員」工作坊——

  • 丈夫負責剪裁、打版與備料,

  • 胡老師設計與縫紉,

  • 而兒子則勇敢挑戰族內傳統禁忌,成為一位男性織布者。

面對「男子織布」的質疑聲音,胡老師總是堅定回應:「技術不會消失,真正會消失的是傳承。織布不該只是女人的事,而是整個部落的事。」

他們透過新式織布機,開發出精緻而具現代感的作品,從吊飾、織帶到包袋,皆兼具文化與實用性,也讓傳統文化能走進更多人的生活。


手作 × 展售 × 國際接軌

那都蘭工作室是部落中少數能前往國外展售的原民品牌之一。胡老師因早年旅日經歷而精通日語,也將日本美學與太魯閣族元素巧妙結合,設計出兼具當代設計感與文化深度的手作品。

這樣的跨文化結合,也讓那都蘭的商品在各地展會中備受關注。


「資深美少女部隊」與在地經濟的串連

胡老師的推廣並不止於布,她組成了自己的「資深美少女部隊」,一群部落媽媽們,負責協助導覽、備料與推廣文化手作,甚至還開發太魯閣族美食,如香蕉糯米飯。

這不僅為部落婦女創造收入,也讓文化得以透過生活細節自然延續。


苧麻:從線材、茶飲到甜點

在這裡,苧麻不只是織線的原料,還是生活的風味。

  • 苧麻根部可泡茶,具養身功效;

  • 經過處理後的苧麻枝幹,可搗碎成織線;

  • 更有創意地製成苧麻粿:將其煮過糖水後煎成甜點,加上紅豆餡,香甜又有咬感,是胡老師從小到大記憶中的味道。

她說:「我們小時候的玩具,就是苧麻。」這份與植物共生的童年,成為她今日創作與教育的靈感源泉。


「蝴蝶來了,人潮也來了」

工作室作品中常見「蝴蝶」圖樣,這並非偶然。

胡老師說,家中常有蝴蝶飛進來——小蝴蝶來,隔天可能有零星客人;大蝴蝶飛進來,隔天就可能迎來一整車的遊客。「蝴蝶來訪」成了一種好兆頭,也讓蝴蝶圖騰成為她創作中的「招財靈獸」。


體驗農作 × 傳統技藝 × 故事傳說

在那都蘭,不只是「看」,更可以「做」與「聽」。

  • 可以走入田間,親自採集葉桃與苧麻,學習處理與染製;

  • 可以用迷你桌上型織布機,編出自己的幸運織帶;

  • 也能聽見族人從打獵下山、祭典時說故事的記憶與再現。

不少商品,如貓頭鷹、蝴蝶等造型,其實都來自胡老師小時候在部落裡的真實經驗,是她與長老、自然、生活對話後所誕生的文化作品。


 

胡秀蘭說,她這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讓太魯閣族的織布文化,走得越遠越好。」這份信念,正透過那都蘭工作室,一絲一線地織成實現的可能。

這裡沒有刻意營造的表演,而是文化的日常。
這裡沒有壓迫性的傳承,而是家庭的默契與堅持。
這裡是那都蘭,也是太魯閣文化的溫柔延續。